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集国家级开发区、行政区、国际陆港区、综合保税区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经济区。经开区规划管理面积490平方公里,辖14个街道92个社区(村)。现有市场主体5.7万户,其中“四上企业”9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家,纳税千万以上企业161家,外资企业115家,上汽、华为、苏宁、京东等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6家,金风、国美等中国500强投资项目41家,立昂科技、德力西等上市企业16家。2016年被评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地、全疆唯一一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18年成功创建西北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疆首个国家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园区。
近年来,经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自治区党委、市委决策部署,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建设带动区、高标准营商示范区。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4.4亿元,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5亿元,同比下降3.5%;固定资产投资282.3亿元,同比下降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2亿元,同比增长13.1%;地方财政收入113.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3亿元,同比下降11.4%;外贸进出口总额240亿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42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78元,同比增长9%。
坚持产业为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集聚了以金风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以铁建重工、大道实业、新研股份为代表的工程和农牧机械专用装备产业,以金昇、经纬为代表的纺织及新兴装备产业,以东风、陕汽、广汽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产业,以正威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全疆第一台风电装备、第一台乘用车、第一台隧道装备、第一列地铁列车、第一部智能终端、第一台电脑整机均在经开区下线。在全市产业格局中,冶金产业占全市比重95%,汽车制造占比99.4%,专用设备制造占比92.7%,引领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坚持开放引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建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多式联运中心、铁路口岸快件中心、保税展示交易中心,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首创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被国务院在全国推广,开辟路线21条、通达19个国家、26个城市,累计开行中欧班列5600余列。引入知名商贸物流企业800余家,外向型产业落地超百亿元。
坚持优质服务。始终秉持“致力于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理念,大力推行“妈妈式服务”,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服务标准,确保项目落地“全程无忧”。在全市率先建成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帮办代办队伍,政务服务向“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升级,可网办事项达97%。
坚持产城融合。围绕乌鲁木齐都市圈培育,构建“一港两核两带两廊”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城融合,高品质打造国际化、现代化高铁片区、白鸟湖新区,构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格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优化“一河两谷三湖五山”生态布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大、小绿谷成为全市生态名片。
坚持民生优先。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汇集一中、兵团二中等全疆顶级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三大教育组团,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城区医院、片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民免费体检完成率100%,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Copyright(c) (1994-2013)UETD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许可证号:新ICP备19001575号-1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014号
网站标识码:6501060001
值班电话:0991-3713464
网站技术电话:0991-3782709
开办单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维泰南路1号
邮编:830026
技术支持:天津易天数字化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