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经开区(头屯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提振市场信心,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事业总体平稳、稳中提质,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持平。
略
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汽车制造规模持续扩大,陕汽创新提升、上汽优化结构、大道精准定位、东风调整重组,全疆首批甲醇重卡成功下线交付,新型越野车、负压救护车等特种车辆填补本地制造空白,千辆纯电动重卡顺利签约落地,拓展新朗逸、途昂等7款车型,混动版“影豹”成功引进。农牧、纺织机械创新发展,铁建、牧神、卓郎等企业自主研发力度不断增强,六行采棉机打破国际垄断,获批国家“补短板”认证;国内首创自走式辣椒收获机,首批订单超百台,稳占国内市场。冶金及食品饮料产业规模扩大。八钢加速绿色转型升级,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建设取得新突破,顺利实现“两个全球第一”;新疆卷烟厂持续优化结构,高档烟比例提高2.2%;乌苏啤酒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产品占全疆市场90%,销量创历史新高;康师傅产量增加700万箱,达历史之最;哈立得已投产运营,华润怡宝等企业已入驻。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动能趋强。以陆港区、综保区、纺服中心为核心的商贸物流基地建设步伐持续加快,京东、极兔、申通、天顺、中世运、丝路通、海鸿、蓝希络等企业汇集,申通物流分拨中心正式运行,海鸿国际、汇通冷链仓储改造、临港产业园、国际路港物流园区、两港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工业云平台,发展企业间协同研发、供应链协同、云制造等新模式,推动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全面互联。已上工业云企业50家,软开云企业50家,吸引熙菱信息、中电科普天等龙头企业和83家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落地。抢抓数字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战略,积极参加深圳高交会等数字产业会议,加强数字产业园宣传。文化旅游服务业逐步发展。组织开展“乌鲁木齐春之畅想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20场,推进文化与消费融合,激发经济活力。召开工业旅游推介会,开发精品路线10条,助力阿唛龙幻想乐园申报4A级旅游景区和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举办西北地区首场“迷笛”音乐节,观众总数5万余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0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1亿元。招商引资蓄势赋能。产业招商累计实现区外到位资金391亿元。引进威朗动力冲压中心、中陆防务机加中心等2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带动汽车产业链提升能级;引进中电建西北勘测院、安能集团、数字新疆等总部企业入驻,总部经济联动效应进一步凸显。园区招商成效显著,入驻、签约、洽谈意向进驻的企业有42家,3个园区满园率从年初的20%上升至75%。
三、自由贸易区高质量推进
坚持高位推动,协同推进自贸区建设。参照自治区、市两级的组织架构,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总揽协调自贸相关事务,多次分类组织总体方案的解读培训、交流,畅通各单位部门的衔接机制和工作流程。坚持顶层设计,探索赋能高质量发展。推进案例成果研究,梳理国家层面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确定区块可推广事项154项,其中已开展事项47项,研究梳理区块制度创新清单,涉及产业发展、营商环境、金融、人才、科技创新、道路运输、海关监管等七个方面81条创新举措。坚持先行先试,靠前谋划“首”字号工作。推行首个食品经营许可“证照同办”业务,开行首列“天山号”精品定期试运行班列,落户西北五省首家零碳服务中心,设立全疆首家“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率先启动商业住房交易“交房即交证”模式;落地首家科技创新综合体,达成全疆首例专利许可交易;获授首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牌匾,为壮大安全应急产业奠定基础;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创新,多家银行设立自贸区特色支行和金融服务中心,成立首家境外金融招商联络站、挂牌首个金融服务中心、签订首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拓展出口信用保险、中欧班列运费贷等融资业务。做好特色产业的布局谋划。绘制12条产业链全景图,重点招引冶金、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国际物流、纺织服装、金融服务、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产业。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编制重点产业目标企业清单,谋划重点产业项目,梳理在谈跟踪项目27个,谋划推介项目37个,区块新增签约项目15个。
四、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支持行业重点企业突出领航作用,金风科技、金雪驰、新研牧神3家企业被认定为乌鲁木齐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146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3家,总数达19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9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6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96家,创新活力加速迸发;组织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23年推荐自治区级科技项目103项,申请财政资金3亿元,科技项目财政到位资金7000万元。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扩大,实施科研项目76项,争取上级科技资金1.9亿元,其中:6家企业与7家高校、科研院所达成7项成果转化并应用,新疆西部科信获批自治区技术转移机构。金风科技白鸟湖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卓郎智能全球研发创新中心投用,大道实业创新研发中心开展氢燃料电池、机械设备关键零部件研发攻关。提升科技招商水平。推进双创载体提质增效,新增众创空间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增孵化面积1.7万平方米,新增注册企业720家,新增注册资金超26亿元。国家风电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园区成功挂牌,金风科技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称号,启迪之星、绿谷创客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五、重点开放平台扩能增效
推进国际陆港区建设。实现新疆首票“抵站直装”监管模式货物出口,常态化发运中欧(中亚)“天山号”班列,累计开行“天山号”品牌班列20列,货值1.1亿美元,全年开行中欧班列1300列,同比增长11.6%。推动中吉乌通道建设,累计发运中吉乌公铁联运班列10列,实现中吉乌公铁联运+陆海新通道班列常态化发运。开展“一单制”铁海联运试点,与天津港测试联运集装箱300个,实现全程多式联运。推动场站资源整合,实现集结中心、多联中心统一运营,探索提升物流组织能力,聚焦公路、铁路国际国运的各环节费用,实现压降场站服务费50%、30%。围绕国际商贸物流、跨境电商、先进制造等陆港区重点发展业态,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累计引进新注册企业50家,注册资本金8.5亿元。加强综合保税区运营招商。202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60亿元,同比增长88%。加快推动保税+业务,大力开展进口小麦、玉米保税加工,大麦进口3286吨,生产加工2.5万吨;着力打造汽车出口物流产业集群,中世运汽车国际物流分拨中心项目投运,整车出口超过1100辆;首单价值1.41亿元的精密电子元器件,以保税转口贸易形式出口俄罗斯;拓展进口设备保税物流仓储业务,实现20台采棉机进口贸易额1.1亿元。跨境电商业务不断拓展,实现进出口额14.2亿元,发运跨境电商班列18列,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42家;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布局8个海外仓,仓储面积7.1万平方米,服务企业近100家。开通综保区副卡口,三坪中心站连接通道投入使用,实现“出口货物直装、进口货物直抵”,进出区运输距离由6.8公里缩短至1.5公里。做好国际纺服中心建设。国家级棉纱棉花交易中心揭牌成立,积极搭建“新疆地理标志产品集聚区”,加强招商引资,举办亚欧时装周、迷笛音乐节、新疆首届地理标志品牌文化节,开展新兴业态线上直播和供应链业务,搭建直播电商及供应链平台。紧抓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产品终端市场、两港产业园一期、二期、同创国际贸易港等项目开发建设,园区服务中心、科学创意研发设计中心等已投入使用逐步招商。
六、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做优做强,国企资产总量达1185亿元,净资产突破393亿元,实现营收102亿元。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街道行政处罚赋权事项清单、权责清单和“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公布实施,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公务用车改革,实现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标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工作目标,大力推行综窗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工作,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中事项发布率达100%,企业开办全流程网办率达99%,101个事项“跨省通办”,在13个街道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稳步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持续培养壮大市场经营主体。优化企业开办流程,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纵深推进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全流程网办率达99%。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13093户,其中:新设企业7715户,注册资本859.6亿元;新设立个体工商户5375户,注册资本4.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3户,注册资本650万元;“个转企”49家,“小升规”244家,规上企业总数达1231家。持续做好企业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贷款290亿元。落实惠企措施40项,完善“政企直通车”、领导包联企业机制,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月系列活动,为企业安心发展保驾护航。
七、内需潜力加速释放
投资推动更加有力。强化项目要素机制保障,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系,实施“重点项目推进行动”,组建投资服务中心实现服务前置,着力破解项目用地、资金、审批等落地难题,推动市级36项、区级274项重点项目建设。商圈经济不断发展。经开万达、德港万达、白鸟湖万达商圈活跃指数明显提升,成功引入品牌首店、连锁店、大型超市、旗舰店16家。消费新潜能不断激发,持续擦亮“经开不夜城”夜间经济品牌,依托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举办各类文化娱乐、商品促销活动超100场,家电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倍,成交车辆1500余台。
八、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不断加强。强化与中规院等高水平研究院合作,完成区域控规与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三区三线相互关系。深化北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两河、白鸟湖片区规划编制及陆港区规划体系。完成二号台地、十二师104团合作区规划梳理,开展萨尔达坂村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引导城区发展协调有序。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实施洞庭路、金阳路下穿铁路项目,推进黄山街管廊、北站路综合管廊建设,打通嵩山街北三巷、北七路等“丁字路”“断头路”。两河片区10条主次干道已具备通车条件,马家庄村、东南沟村及周边供排水管网工程和萨尔达板村供水管网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动力,启动实施两河污水处理厂、万盛大街蓄水设施及配套设施、冒溢点源头减排等重点项目10项,进一步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城市管理持续提升。全区新增停车泊位495个,优化分时段免费停车泊位3863个,缓解群众“停车难”问题。优化调整5004、527等5条公交线路,新建27个公交站点,优化高铁北广场出租车停车点;新安装充电桩194个,建设充电堆等新能源基础设施20个。稳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实施“厕所革命”,聚焦线缆“蜘蛛网”、私搭乱建、广告牌匾、建筑工地等重点部位整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全区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同比增长9.2%,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728亩,产量达2707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建立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两河片区1.2万余亩土地顺利流转,切实保证耕地不撂荒。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建设,培育自治区级、市级龙头企业9家,全市首家现代农资综合产业园区正式揭牌。
九、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高效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全年无“三高”项目落地,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100%。全力推进八钢烧结机头改造、烧结料场封闭等项目,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指导310家涉危企业完成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危险废物产生量申报登记。深入持续打污染防治攻坚战。辖区空气质量持续得到改善,PM2.5浓度下降8.5%,优良天数比例提高4.9%。全面消除城区黑臭水体,实施两河污水处理厂、万盛大街蓄水设施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大水源地保护,有序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审核变更、延续、新增排污许可证155家,注销排污许可登记178家。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推进城区立体绿化,落实西四路、银环路绿色轴线景观建设,完善高铁核心区生态绿化,进一步擦亮生态名片。新建小游园2处,新增生态慢行步道2条,全面完成小绿谷和铁西公园改造。深入实施“三线一单”符合性比对分析,确保建设项目不踏“红线”。深化“林长制”,完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体系,新增“地变绿”面积总计610亩。序时推进各级环保督察整改,深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群众满意率达100%。
十、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积极推动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与28所疆内外大中专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服务高校毕业生1万余人次。发布岗位信息7400余个,组织专场招聘会65场,提供就业岗位约2.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4000余人。深入实施“创业社区建设三年行动”,新增创业社区6家,建成“一站式创业服务中心”6个,打造“创业市场”20个。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行动,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9万人次。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普惠园5所,投入学位2160个,引入乌市第13小学在白鸟湖合作办学。完成产教联合体建设申报,形成强化人才培养、服务园区发展的良好局面。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四个教育集团,提供优质学位近2万个,成功创建自治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医疗水平稳步提升。稳步推进医共体和专科联盟等平台建设,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绿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挂牌社区医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完善医养结合体系,老年护理床位达到1178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各类传染病及时报告率达98%。规范开展疫苗接种,儿童疫苗全程接种率均达95%以上。医保事业不断提高。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区参加基本医保30.4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落实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困难人群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享受“一单式”结算,全年一单式医疗救助结算9628人次,救助金额208.8万元。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发放城乡低保金、各类救助金及慰问金831万元。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配建2家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10家社区日间照料站,实现家门口养老服务。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落实高龄、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保障政策,发放津补贴779万元,挂牌成立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2个。文化惠民精彩不断。开展“唱响天山”“笑傲新疆”等各类文化活动324场,成功举办西北地区首场“迷笛”音乐节,开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装备制造探秘之旅”等10条精品路线,广泛开展冰雪体育、篮球、街舞等赛事活动,顺利承办疆来舞者国标舞精英赛,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相关附件: